恩格贝的变迁

治沙案例:恩格贝的变迁

 
在内蒙古自治区采访防沙治沙,人们都说,恩格贝不能不去看看。
 
恩格贝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总面积约30万亩,其中沙漠18万亩,草场12万亩。如今,这里是国际闻名的防沙治沙试验中心。历史上的恩格贝曾经绿草如茵,牲畜成群。但长期掠夺性的开垦、放牧,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里逐渐成为沙海,人们被迫迁徙他乡。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中的鸵鸟园。 王汪摄
 
4月中旬,记者走进地处库布齐沙漠腹地的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在示范区的陈列室里,两幅时隔近20年在同一地点拍摄的照片,如实地记录了这里的变迁。一幅是上世纪90年代,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建设初期时的满眼黄沙,一幅则是新世纪以来的绿树成荫。
 
漫步在恩格贝,你根本想象不到这里曾经是一片茫茫沙海,整齐的杨树林微微地随风摇动着,遍布四处的沙柳、花棒、梭梭静候着每一位朋友。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创始人名叫王明海,曾任鄂尔多斯集团副总裁,上世纪90年代初,他放弃优厚的待遇,带着一班人走进这里,开始了治沙生涯。与沙漠打交道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刚刚栽好的树苗被一场场沙暴卷走,几百万元的投入瞬间被恶劣的天气一扫而空。
 
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让恩格贝人突发奇想:何不以洪治沙,以洪淤地?说干就干,他们在沙漠中建起一道宽40米,长5公里的引洪堤。渐渐地,一片5000亩的海绵田渐渐形成,还形成了一个700立方米的蓄水池。
 
有了水,绿色从此在这里扎下了根。
 
经过10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这里种植的乔木已达300万株,沙柳等灌木达1000多万穴。淤澄出的万亩海绵田上长满了绿树、青苗、花卉、药材和庄稼。4个大水库蓄水量达300多万立方米,为治沙造林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更为发展沙产业创造了条件。
 
恩格贝声名远播,与日本农学博士、治沙专家远山正瑛的影响力不无关系。1990年,远山老人选择恩格贝作为他治理沙漠的“试验场”。从此,老人频频奔走于恩格贝和日本之间。动情的演讲和游说,引来了不少企业和热心公益事业者的捐款。10多年来,近万名日本人相继来到恩格贝,植树100万株。
 
天时、地利、人和集于一身的恩格贝渐渐地披上了绿装。如今的恩格贝,不仅是防沙治沙的生态示范区,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5年旅游人数达20万人次。
 
这里养了3000多只鸵鸟,是西部最大的鸵鸟养殖基地;这里还是优质山羊基地,已向各地提供优质种羊6000多只;这里出产的“沙漠泉”矿泉水年产突破7000吨大关。2005年,示范区沙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
 
王明海说,“治沙不仅需要投入,也可以从中获得回报。如果在沙漠治理的过程中形成绿色产业链条,再将沙产业的财富不断投向沙漠,让沙漠有足够的绿色收入推动产业发展,如此循环往复,绿色将会无限延伸。”(苏大鹏)
 
文章来源:中国沙产业、草产业网
转载时间:2013年0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