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正市:情系中国水稻事业的日本专家

原正市:情系中国水稻事业的日本专家

 
候选理由:
 
---- 为传授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原正市坚持不懈20年,访华63次,跨经30个省市自治区巡回指导,累计在华工作1800多天;引发了中国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革命,鼎盛时期,全国每年有2亿多亩水稻因此受惠。
 

 
已故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1917—2002),是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国农业奖章、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黑龙江省荣誉公民。
 
原正市是日本北海道岩见泽市人,1938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后在北海道从事水稻试验与技术推广工作,是日本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创始人之一。退休后加入日本北海道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交流协会,义务到中国试验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自1982年至2002年20年间,应邀63次来华传授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为提高中国水稻产量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位身材矮小的日本人,在很多中国人心目中,形象却很高大。1982年,他第一次赴中国黑龙江海伦传授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在扎音河乡东太村搞水稻育秧试验。开头几年,到中国的往返机票和其他的一切费用均由原正市自己或依靠他的兄弟解决。当时的卫生条件差,来中国的第一年,他28天没能洗上一次澡,每周6个工作日,吃住都在当时的生产大队。那时条件不好,因为没有冰箱,鸡鱼肉之类只有用竹筐装好吊放在深井里,借冷水保鲜。早春时节尚可,可一进五月,天一热,这些肉类便很难保鲜了。结果把原正市吃得上吐下泻,直发高烧。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原正市仍然顽强坚守了6个月,直到水稻丰收获得成功。
 
此后,为了将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到中国大江南北,他坚持不懈20年,跨经30个省市自治区巡回指导,每次来到中国,一下飞机,就奔赴田间,累计在华工作1800多天。
 
1989年11月16日,原正市来到承德市隆化县。在张三营镇河东村,原正市顾不得寒风瑟瑟,向前来迎接他的乡亲们鞠躬行礼后,就手把手地教他们整治苗床,给他们讲解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此后,他多次来隆化,每次来的时候他都会到田间地头为农民兄弟讲解技术,还麻利地换好工作服,走入稻田,摸秧、抓泥,为农民们做示范,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老原”。“旱育秧”技术的推广,使隆化人种稻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十几年来,全县的水稻种植面积已从原先的不足8万亩扩大到19.2万亩,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以上,最高的达900多公斤。农民们对这种变化描述得很形象:“过去我们一分地收一塑编袋(25公斤),现在1分地是一麻袋(75公斤)。”
 
水稻旱育稀植是省种、省肥、省水、省工、增产的栽培技术,比常规种植平均每亩要增产10%以上,被农业专家誉为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革命。这项技术经过他和中国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得到了推广应用。到1998年,中国的水稻旱育稀植面积达到了年2.03亿亩。仅上个世纪90年代,原正市的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就为我国累计创造了2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1998年11月30日,原正市作为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日本农业专家之一,在日本札幌花园饭店,受到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切会见。当时,已经81岁的原正市充满感情地说,一开始也确实碰到了一些困难,但中国人民对他非常热情,使他很受感动。每次看到中国农民因为使用这一技术获得了丰收,露出笑脸,这对他是最大的安慰和满足。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今后要继续为日中友好作出自己的努力。
 
“生老病死,不可抗拒。人死了,就像一股烟,随风飘散了,如果大家吸收了我的技术,技术仍能发挥作用,那就像我仍然有用一样,我将不胜荣幸和欣慰。”原正市于2002年去世,我国政府为他塑造了两尊半身铜像,一尊安置于北海道原正市故乡,另一尊安置于湖南省长沙市中日友好公园内,以纪念他对中国人民的丰功伟绩。
 
附件:
 
资料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08年11期 第29页
转载时间:2013年0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