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壮心献中华

老骥壮心献中华

记日本“水稻王”原正市对中国的贡献
欧阳凡 胡杨
 
在中国大江南北的许多农村,如果问那里的农民日本首相是谁,他们可能答不出来,但只要一提起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的名字,他们都会树起大拇指,赞扬、感激的话语滔滔不绝。的确,原正市先生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1年,经黑龙江省外办、科委的邀请,被日本天皇誉为“水稻王”的原正市先生来到了黑龙江省方正县,开始进行水稻新技术的栽培试验。
 
原正市的水稻栽培方法和我国传统的栽培方法大相径庭,他以早育、稀植,靠分蘖增产。起初,看到原正市用他的新技术在该县德善乡富余村的27.4亩土地上插完稀稀拉拉的稻秧,大家心里凉了半截,纷纷向这位日本专家投去怀疑的目光。然而,到了秋后,这些稻田打出的稻子平均亩产达到了374.5公斤,比传统栽培方法平均亩产增加184公斤。
 
第二年,原正市的早育稀植面积得到了扩大。在大早之年,4556亩的稻田平均亩产达到377公斤;第三年,在低温、寡照、多雨的条件下,稀植稻田的平均亩产达到了383公斤。
 
1985年,原正市先生又来方正县指导水稻生产,并参加了黑龙江省政府在方正县召开的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现场经验交流会。农学家们进行水稻20万亩高产攻关试验获得成功后,水稻生产也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适应我国北方地区的水稻栽培新模式。
 

1993年7月,旅正市先生(左2)在湖南省水箱早育秧栽培技术试脸示范推广现场会上
 
引进这项高产、早熟、省水、省工的技术以后,方正县的水稻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0%;亩产由1981年的150公斤提高到463公斤,产量翻了两番;水稻生产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模式化栽培。国内专家认定,在同纬度地区,方正县水稻的整齐度、均衡度都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项新技术不仅使方正县的稻农获益匪浅,也促进了方正县和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方正县农村人均收入由1981年67.8元增加到1991年的713元。
 
国家引进智力部门、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十分关注方正县水稻早育稀植技术的成功,并积极组织推广应用。1991年在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会议上,此项技术被列入全国50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从1982年起,原正市先生连续10年来我国传授、推广这项技术。1988年,他将试验从黑龙江省扩大到我国三北地区。在河北、内蒙、甘肃、新疆等地,针对年降雨少、日温差大和土坡碱性大的特点,他积极试验,使这项技术又取得了新的成果。截至1991年,三北地区应用这一技术进行水稻栽培的面积已占水稻栽培总面积的一半。
 
原正市先生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推广水稻栽培新技术的消息,引起了国内许多省市的高度重视。1990年,湖南省提出了在湖南推广早育稀植栽培技术的设想。在国家外专局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他们与原正市先生建立了联系。得知湖南省要采用他的新技术的消息后,原正市先生非常高兴,决心把自己的才华贡献给湖南人民。一些好心的日本朋友劝他不要冒这个险,认为湖南绝大多数年份“倒春寒”严重,阴雨、低温、寡照持续的时间长,与北海道的自然条件相差很大,万一试验不成功,会影响原正市的声誉。
 
然而,原正市先生认真查阅了湖南历年的气候、雨量、土肥等相关资料,打消了顾虑,坚定了进行试验的信心。1991年3月,他来到湖南,拉开了水稻早育稀植技术在三湘热土上试验、示范推广的序幕。
 
在原正市先生的亲自指导下,第一年,湖南省浏阳市的第一块试验田取得了成功。粗矮的水育秧插后未脱下“黄衣服”时,早育秧已是一片葱绿,长势喜人。接着,在长沙等地的试验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南方水稻产区的烂秧和僵苗不发的老大难问题。到1995年,全省采用这项新技术的稻田已有1000万亩。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评价说:“水稻早育秧栽培技术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应大力推广的水稻栽培技术,湖南若有三分之一的水稻面积采用这项技术,全省水稻年产量将增加10亿公斤。如在我国南方13省全面推广,对我国的粮食生产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湖南的试验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原正市先生。1992年,原正市先生又来到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海南岛进行试验并获成功。仅两年推广面积就达5万多亩。原正市先生认为这一技术在海南推广成功,是对水稻早育稀植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南方其他省份也在大力推广这项新技术。截至1995年,南方14省稻区共推广早育秧、稀植稻田4831.9万亩,普遍获得了良好效益。
 
10年来,原正市先生来华21次,累计在华工作时间达35个月,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14个省、市、自治区,举办讲座、培训班和研讨会200余次。他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在湖南工作期间,他多次谢绝省政府为他安排的参观马王堆出土文物展和去张家界旅游等活动。他以奉献的精神投身于早育稀植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工作。他第3次赴湖南前夕,患了肠胃病,但为了湖南的早育秧试验工作,他如期动身。由于飞机不能按时起飞,他带病饿着肚子在北京机场等了3个小时。他下飞机后问的第一件事就是秧苗的生长情况,只字未提自己的病。第二天,陪同人员发现他用餐很少,经左右盘问才知他正在患病。陪同人员马上要送他去医院,可他执意不肯,又带着病体从浏阳县城出发,下村检查试验田秧苗生长情况。那些天,他早出晚归,每到一处他都不顾数小时崎岖山路的颠簸,立即下到田间,帮助当地的农民和技术人员分析苗情,解难释疑。很多人都为他的身体担优,他却风趣地对大家说:“别看我的个子矮,但我愿意为水稻的高产奉献力量。”
 
1991年第18次来华前,原正市先生对人说:“如果我死在中国,就将我的一半骨灰运回日本,一半留在中国,撒在我工作过的大地上。”短短的话语,充分表达了这位老人对中国人民无比深厚的情谊。
 
对于原正市先生的卓越贡献,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了高度评价。80年代初,黑龙江省授予他“荣誉公民”称号。1988年,作为国务院表彰的在华有突出贡献的40位外国专家之一,他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被授予“友谊奖”。1992年2月,田纪云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代表李鹏总理授予他荣誉证书。1996年5月,他又与李约瑟、李政道、杨振宁等著名科学家一起荣获中国首批“国际科技合作奖”。
 
原正市先生不但对中国今天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早育稀植技术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的芳名将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心中。
 
附件:
 
 
资料来源:《友声》 1996年06期 第21-23页
转载时间:2013年0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