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陕西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沙区水稻旱育稀植

 
基地名称:陕西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沙区水稻旱育稀植引智
成果来源:日本
授予时间:2002年3月
 
引智成果介绍:
 
8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与我国传统的稻作技术和经验相结合后,增产优势显著,从北到南得到迅速推广。1983年农业部将这项技术列入全国重点推广项目。1995年国家科委、农业部更将其列为“九五”期间的农业生产重大技术之首位。它是一项耐寒、抗病、增产、省水、省工、省种的栽培技术,主要原理是通过旱育培育壮秧,通过大田稀植少苗,改善个体的营养条件和群体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稻分蘖特性,促分蘖早生快发,利用杂交水稻的大穗优势,壮个体、促群体、攻大穗实现高产。
 
为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省外专局邀请日本著名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于1997年4月6日—7日,5月16日—17日和2002年5月16—18日来我市在榆阳区鱼河农场,横山县高家洼村分别进行现场操作指导,传授指导早育稀播、旱育培育带蘖壮秧、薄水浅插、合理稀植、节水控灌、平衡施肥等技术,并应用酸化床土、敌克松消毒及旱育保姆等物化措施等多项水稻旱育稀植核心技术。该项技术具有返青快、穗大、千粒重高、成熟早及操作简单、好管理、易被群众掌握等特点,在榆林市及同类地区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1997年以来,榆林市在日本著名水稻专家原正市、生沼信次两位先生四次来我市稻区实地指导下,经过七年来的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技术效果。在榆林市榆阳、横山、神木、靖边、米脂等五个县区,48个乡(镇、场)累计示范、推广59.8万亩,增产稻谷4630.8万公斤,节 约稻种928.9万公斤,省工179.4万个,总计增收节支14834.7万元。
 
为了使该项技术顺利实施,1997年榆林市成立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即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农业、引智、科技、科协、农发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协调领导小组;由市农业工作站站长任组长,水稻主产区(县)、乡(镇)从事水稻技术推广的技术干部参与的技术指导小组,并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退休水稻专家为技术顾问。经过七年的示范推广,水稻面积由推广前的11万亩扩大到14万亩,平均亩产由443公斤提高到526公斤,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对榆林市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
 
榆林市计划:2004年,在榆阳区、横山县、神木等三县区21个乡(镇)、农场示范推广8万亩,平均亩产550公斤,同时示范超级稻和各种特优米0.5万亩,平均亩产700公斤;2005年,在榆阳区、横山、神木、靖边四县(区)的28个乡(镇)、农场推广10万亩,平均亩产550公斤,同时示范超级稻和名特优米3万亩,平均亩产700公斤;2006年,在榆阳区、横山、神木、靖边、米脂五县(区)的36个乡(镇)、农场推广11万亩,平均亩产550公斤,同时示范推广超级稻和名特优米8万亩,平均亩产700公斤。
 
单位名称:陕西省榆林市农业工作站
单位地址:榆林市西沙保宁路文成巷3号
行业:农业
法人代表:李宝明
 
榆林市农业工作站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从70年代末开始,组建了水稻新技术科研小组。科研小组在八十年代以来,先后承担完成了国、省、市12项水稻新技术试验研究及推广项目,曾获农业部成果推广二、三等奖二项,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榆林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五项,发表及获奖论文13篇,推广工作受到国家科委、农业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陕西省政府等各级政府的表彰。现有成员17人,其中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6人,助理农艺师4人,技术员3人。在三个不同生态稻区有固定的试验示范基地,具有丰富的试验研究经验。
 
 

 
 
资料来源:国家外国专家局网站
转载时间:2013年0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