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育稀植传播人原正市

祝贺中国政府“友谊奖”20周年——

荣膺“友谊奖”的名字在闪光
 

原正市(左一)说,每次看到中国农民使用旱育稀植技术获得丰收,就是他最大的安慰和满足。
 
旱育稀植传播人原正市
 
原正市,日本水稻专家,1991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国农业奖章、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黑龙江省荣誉公民。
 
原正市1938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是日本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创始人之一。他退休后加入日本北海道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交流协会,义务到中国试验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自1982年至2002年的20年间,他应邀63次来华传授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足迹跨经30个省自治区市,累计在华工作1800多天,为提高中国水稻产量作出了杰出贡献。
 
1982年,原正市第一次赴黑龙江海伦市传授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他在扎音河乡东太村的生产大队与农民同食同宿,每周工作6天。面对当地各种艰苦条件,原正市顽强坚持了6个月,直到亲眼看到当年水稻丰收。这是旱育稀植技术在中国首次获得成功。
 
1989年11月,原正市来到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他下到地里,手把手地教农民整治苗床,讲解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此后,他多次到现场示范讲解技术细节,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老原”。他充满感情地说,每次看到中国农民使用旱育稀植技术获得丰收,露出笑脸,就是他最大的安慰和满足。
 
原正市推广的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省种、省肥、省水、省工、增产的栽培技术,比常规种植平均每亩增产10%以上,被农业专家誉为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革命。到上世纪末,中国的水稻旱育稀植面积达到了2亿亩,在包括甘肃等西北省份、湖南等南方省份的20多个省份获得广泛成功。仅上世纪90年代,该项技术就为中国累计创造了2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原正市曾说:“生老病死,不可抗拒。人死了,就像一股烟,随风飘散了。如果大家吸收了我的技术,技术仍能发挥作用,那就像我仍然有用一样,我将不胜荣幸和欣慰。”
 
因为对中国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中国政府为他塑造了两尊铜像,安置于北海道他的故乡与长沙市中日友好公园,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他。
 
(周宇宁)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09月30日 第07版
转载时间:2013年06月14日

上一篇:日本水稻專家接受獎牌和證書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