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节选)

昭和五十一年

(-九七六年)以后
 
播种
我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生意方面,而是抽出一定的时间来作充实自己的事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自己节俭、储蓄下的钱,我只是想着别浪费,存下来后如何使用这佯的信念还未形成。只有一种把这些钱用在好的事情上的漠然的念头。
一次,我有机会与加拿大的U.B.C(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ombia)的日本语学科的教授雷恩·道鲁布拉德相见和会谈。他是泷泽马琴小说的翻译者。他是位具有头脑的人,翻译得非常巧妙。年轻的时候,家里贫穷,但非常努力,得到了奖学金,终于顺利地得了学位。我听着听着,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我可以把钱用在这些方面。雷恩·道鲁布拉德还回忆说,自己利用奖学金买的书,现在还非常爱惜地使用着,是年轻时自己的珍宝。
以这事情为引子,我认真地考虑了把积蓄下来的钱如何有意义的使用这个问题。我对雷恩·遣鲁布拉德说,我想给贵校学习日本语的学生一些援助,他也说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并没有说建立奖学金。我相信他,送了2万美元给加拿大的U.B.C大学。当时,l美元值360日元。这是1977年的事。因为需要日本银行的种种检查,手续非常麻烦,但我之所以把这件事情干到底,是因为我信赖这个人。开始,为了让学日本语的学生能买书,想建立“日本书籍购入基金”。因为学日语,就得读日本语的书,日语书如果卖出去的话,对日本的经济也有好处。当时,我经过反复考虑,最后,名字定为冈松家族奖学基金,以其利息作为奖学金。
最初,我送的这一笔钱并不太多,作为奖学金的话,立刻就可能用完,当货币价值下降的时候,我写信说,把基金全部用完也可以。但是,对方并未把本都用完。于是,我就追加寄赠,现在达到65000美元。加拿大的利息是百分之十二到十五左右,每年大约有7500美元可作为奖学金使用。
70岁那年生日时,我收到了加拿大大学校长的祝辞。内容是亲笔写的今后10年间的展望,以及选拔新手、努力干下去等等。从第一次赠款到现在已过去了10年,作为10周年纪念和我75岁的纪念,我在信中告诉准备追加5000美元,对方非常高兴。恰巧对方的财政也正困难。在我有生之年,我将不断增加赠款额。学习日本语的人并非有许多,有了这些钱,能起到效率比较高的援助作用。对这些钱,我不加任何控制,全由大学方面判断使用。
大约,每年有10人利用这奖学金。到今天为止,有谁知道得到这项奖学金的学生有多高兴。“借此交清了学费”等内容的信件我收到了许多,特别是女学生常常问我要照片等等。要一一办理这类事情真是太麻烦,但说归说,不能忽视这些人的一片心意。对女学生我曾经赠过耳环等,有时因为时期不好,未能联系上,就改为赠书。我准备了大量的书,足能赠10年,对每个接受奖学金的人,人手一册,作为我个人的礼物。还送去250张我抱着一个德国婴儿的照片,把它夹在书里。现在,这种形式已经定了下来。
1982年,我去加拿大的时候,一些领冈松奖学金的学生和研究东亚方面的教授等在一起举行了一个集会。我感到我确实是播下种子了。我到处播种,没有收获的地方也有。对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也同样赠款了,但未能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现在,是用利息来支援日本语的学习者和日本语剧的排练。接受奖学金的学生也非常少,联系也少,现在,一半处在近于没有联系的状态。因此,尽管播种了,但未必就能有收获。当然,只要有一二能开花结果也是非常高兴的。以后,不断地赠款,我相信花会永远地开下去的。U.B.C大学还为此正式地制定了奖学金制度,与我保持紧密的联系,尽管相隔太平洋,对方不只对日本,并且对亚洲都非常重视,这些我都知道,因此,能保持良好的关系。我在心里想,这是我希望继续下去的一件事,是重要的一步。
同雷恩·道鲁布拉德相会成为一个契机。5年后,他来日的时候,谈到和纸,以后,这事说成,把每日报社发行的非常好的一套用手工漉出的和纸作为介绍日本传统文化的一环,分别赠送给了加拿大的U.B.C大学和多伦多大学。
这册《日本手漉和纸大观》是非常好的书,在森田和纸店里见过。雷恩·道鲁布拉德也感叹不止。我想寄赠这本书,结果向店员一打听,原来,这书是限定版,现在已难购到手。当我听了这些话,准备放弃这个打算时,听说在每日报社的日本文化关系部门有存放这些东西的地方,还留有二册。后来,知道放在东京数寄屋的每日报社的本社。我问森田和纸的事务能否帮帮忙,他说大概没希望,但答应去问一下。结果,每日报社答应,如果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可以分让。但是,因为是贵重品,连我这个中介人的手也不经过。结果是给森田添了许多的麻烦,还告诉加拿大的U.B.C大学和多伦多大学接受我将寄赠这样的书,请其提出接受寄赠的证明,这才把这件事情落实下来。但是,我却不能直接寄赠,从邮寄开始的全部手续都拜托每日报社,我支付了书费和运费。我忘记了金额是多少,反正,表现日本传统的杰作的手工滚出和纸的二册书,终于寄赠给了加拿大的两所大学。
我有一个加拿大朋友叫蛤罗鲁多·潇鲁特,住在巴拿比。他原来经营着一个造纸公司,当时年届八十一二,早已引退。记得是1977年,这个造纸的专家,看到了这本手漉和纸时,感铭万分,以此为教材,在亚洲艺术社会作了讲演。到现在,这册书被珍藏在U.B·C大学里。从那时起,我同这所大学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在加拿大的多伦多,有一所日本人的第二代以后的人学习日本语的地方,名叫欧丹校。我向那里寄赠了400万日元作为教材费。每年举行一次讲演选拔会,优胜者获冈松奖。我把优胜者的名字写在优胜状上。每年,我都收到大会的讲演磁带。7月,这个学校的人访问京都的时候,总是来看我。有各种各样的相逢,有一次,我带着去西本原寺参观,被报社采访以大幅照片刊登在版面上。不过,我请求报社不透露我的姓名。
我还把供学习研修用的高中生教材、日本文学和镰仓时代的古典文学以及现代社会的幻灯片用的缩微底片1294枚,寄给了新西兰的康答贝里大学、首都的惠林顿大学、北面的奥克兰大大学以及澳大利亚的康培罗大学作为教材。
我向澳大利亚的他枝马尼亚的佛巴托大学的图书馆,寄赠了介绍日本的36册彩色书籍。
向新西兰的康答贝里大学也寄赠了奖学金,这也是我准备重点发展的对象之一。
我干的事情还有:对来日本的外国人,比如说,我替中国人付旅馆的费用,这些人的预算大体是5千日元左右。别人托我安排住所的时候,尽管也有比较便宜的地方,但如果发生意外的话,不但给人家添麻烦,我还得负责任。因此,我总是把他们安排在能让我放心的地方,我替其支付费用。
此外,我招待过无数的人。以上已经做的事,奉行的宗旨和根源就是一个:播种的心情。这决不是虚荣和故作姿态。一件一件想起来,都是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只怨不能全部写出。
--------------------------------------------------------------------------------
现在——出发的准备期间
我至今为止所干的事情,不过是我为了今日的出发作的准备。如果这样的想法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具有的话,就会明白每时每日是为了提高自己而存在的,一边提高自己的能力,一边前进,自己越被磨炼,对社会就会有更好的还原。
我有时借机也同孙子谈起这样的话,并且举了开车等容易理解的例子说明。他才上小学,还不能理解其含意。反正25岁以前,当努力请别人多教,让他自己多学。尽管他现时不能全部理解,但如果能在耳边留下一点回响,也许会在遇到情况时闪出火花。我虽然这样说,可我是否能以此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一直生活着?不是。只是我经过这样长的时间好不容易才明白的道理,想尽快地让年轻人能注意到。所以,我这样教育孙子。
提高自己的能力之后,在自己周围能发挥作用的时候,要不加踌躇,无偿提供。能成为这祥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自己的能力提高了,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借助于许多人的力量和书的力量自不必说,但自己需要主动地去千,并且把这些做得得心应手。佛教常说自力、他力,我先不谈深奥的佛理,单纯地想问题的时候,没有必要去断定到底是那种。人类生活在万象俱全的世界里,是借着万物的力生存着的。
我之所以向全世界的人赠送许多东西,是因为有诚心诚意地帮我的人,不能忘记感谢的心意。我向森罗万象表示感谢,只要自己力所能及,有生之年,尽量多对社会作贡献。
当自己担负着家庭的、社会的重任时,是应该为其全力以赴的。一旦这个时期结束之后,就能处在比较自由的立场上看问题。应该养成和具有在一日之中分出一点时间从别的立场看问题的能力。
老年人的人口增加成了大问题。我认为,男性超过75岁,女性超过80岁的平均寿命才能算作老人。我采取这样的看法,75岁至80岁叫向老,到85岁为止叫初老,90岁为止叫中老,95岁为止叫熟老,在此之后叫完老。
我曾考虑过这样一个有趣的事情。我曾经给自己写死亡通知书,但没有得到医生的诊断书和证明书。理所当然。因为我假定自己在75岁的时候去世了,因此,这样写不算错。
人生没有退休,不光没有,越磨练越接近完美。没有退休的职业。和年龄没有关系,越有经验的人越被信赖的情况非常多。活了107岁的清水寺的元管长大西良庆大师普渡众生,他直到死为止,切磋琢磨不休的崇高的形象历历在目。
前些日子,有人叫我再去一次夏威夷,但年龄大了,想去也去不成。他的好意确实难得,但我觉得为此浪费时间太可惜了。当然,去夏威夷好玩,但是为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所花费的时间,对我来说则更为重要和值得。考虑到这些,我谢绝了。
回想过去,我小的时候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育,到20岁为止,已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人,我从中受益匪浅。这并不是在一种了不起的信念的指导下所为,只不过是盲目服从被教的习惯,但也养成了踏实、认真的气质,并且不产生羡慕他人、怨恨别人的心。看着岳父在旁喝酒,吃着美味的饭食,我也能心平气和。我这一点真是难得。
最近,有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发奖状的习惯。我不认为这种乱发的奖状有价值,但以此为勋章的人也有。我没有与他人竞争得此奖来陶醉在优越感之中的想法。首先,我不是那种值得知事、市长授奖的人,如果说授给我的话,我也一定会谢绝。现在,手中所有的只有昭和六十三年从京都大学校长那里赠给的一张,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校长那里赠给的一张,作为向四国的宇和岛上的大乘寺(妙心寺的别本山)寄赠了茶席的答礼,接受了妙心寺的管长的感谢信。对官,我没有把其当作神一样来看待。
有些人在人世间尽管身居高位,但我没有让自己对他屈从。大部分的人在渡过人生的某一段落之后,悠悠地安渡自己的晚年。但我认为至今为止这些全是过程,且持续到生命的尽头。
经历了过去才到了现在。在我75岁时又走了一次起点。从现在开始出发,每日都是出发点。
--------------------------------------------------------------------------------
书是民间交流的主角
我向海外寄赠书是出于下面的考虑:
人如果得到了好书的话,是会好好保存的。周刊杂志则不然。书是好书,那人如果以后还看的话,好的影响就会留传下去。比如,有人看了日本的风景和传统文化的摄影集,就会想日本这个国家非常美,说不定真想去看一看,或者对日本抱有一个比较好的印象。花费许多金钱让人理解日本对个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对日本能有一个粗浅但广泛的印象只有读书。我有了自己的想法:让书成为民间交流的主角。为了使这个主角被大家注目,我选择了配角,千幕后的工作。
幸运的是,书这个主角,在其所去的地方,又织出了新的网,网的分子又织出了新的网,这种现象开始可见了。当然背后,许多人在帮助我,我非常感谢这些帮助。
播种之后,翌日就开花结果的好事情是没有的。果实成熟之前,植物不断准备,输送营养,养着果实。在同样的意义上,我把现在当作准备期间,不断地吸收营养,充实自己,这些是非常重要的。成熟的果实从树上掉下或被摘下来时,对人来说,意味着人生的终结。即使播种者死去,只要条件好,种子就会发芽,民间交流的车轮就会继续转动下去。想到也许会出现新的播种人,我就非常高兴。
但是,人各有各的人生,我决没有强迫别人也像我这佯做的念头。
--------------------------------------------------------------------------------
试行错误的反思
把精神营养吸收、消化、保存在身体里,转化成自己希望的东西,这是非常关键的。对我来说,最方便的方法是,反复听电台播放的宗教和哲学的讲座录音,保持精神的新鲜。每日早饭前,从家散步到大觉寺,注意保持着身体的活力。
我已说过几回了,我小时候的生活习惯浸人了我的身体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性格。总是理性先行于感情,这种性格在我心中生了根。
到二十四五岁为止,我一直是学习。55岁为止,在社会中不断地磨炼养成了某种程度的判断力,也养成了即使多次遭到困难,也不轻易后退的生活习惯。可以断言说,理性强于感情,对我是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如弹子机、高尔夫球、赌博,这些在实际生活中有坏处,也有其好玩的一面。觉得有意思,玩玩也可以,但不可沉溺其中。我不是连酒都不让喝的那种老顽固,只是认为不应过度。具有感情的理性是非常重要的,我借此克服困难前进。接下去考虑的是,对培育自己的社会的服务和报恩。那该如何干?钱是有限度的,用光就没了。用自己全部心血去千的事情,即使非常小,也不会消减。自己要为自己创造好把小的善能够进一步扩大的环境和条件。当然仅停留在这种程度上的话,还只是开始。实现这些条件,要以积累下的精神为基础动脑子,想方法。具体干的时候,会遭到许多失败,并非一帆风顺。于是,分析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看准了的事情要以二十倍的努力去千。这些是我现在的课题,也是我的生活方式。
今后,也还有试行错误,但不畏惧,要在有生之年,不断前进。
--------------------------------------------------------------------------------
余谈
经验丰富的人,有了好的想法,能为人和社会服务,即使他不亲自动手,也是非常好的奉献。
世上有许多的学者,不管他学识如何丰富,如果背向社会,是不能留在人心里的。
身体有障碍的人,利用剩下的机能拼命地努力,能接近健全人。准能知道,海伦女士给了残病人多少希望之光?
想一想母亲台莉莎的爱情,话不多,但有从全身发出的自然的爱的伟大。我对这种以不断的爱的实践构成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感动…
--------------------------------------------------------------------------------
赠书的概略
为了使自己今后更好地开展民间文化交流,记之如下。
外务省
最大的一次赠书是昭和六十年(1985)赠给外交部的那一次。通过向外交部整批的赠书,来达到向各国的驻日使节以及作为国宾等来日的外国客人赠送的目的。当时,我抱有这种想法,想同外交部交涉,但是,不知该用那种方法。
幸好,我的一个朋友与一位由京都选出的代议士的父亲有交,就讲清原委,托他代为引荐。他便介绍了外交部的文化部长荒井忠男氏。首先,托他打了电话,然后,由代议士的秘书带我去。我穿一身非常普通的衣服,向部长讲了想寄赠大量的书的想法。部长当时是这祥说的:“日本的超一流艺术家都说想向外交部寄赠自己的作品,然后,由外交部向其认为合适的地方寄赠。对这样的请求,都拒绝了。因为这些人总是将东西一放就不管了,剩下的让外交部来干。但是,外交部在其本来的工作之外,再做这些工作将是非常困难且繁杂的,因此不能接受这样的请求。“他认为我也同前述的情景一样,故委婉地想回避。从当时的气氛看,他肯见我是为了给介绍人面子。但是我想,既然是为了实现赠书的目的来的,被他这样一说,就立刻退下来也不是回事。
在我多次追问、明白了外交部的苦衷之后,我进行了下述说明。当时,文化部的课长和关连干部也在场。“我想寄赠大量的书,不但麻烦,发往海外也需大量的经费。这些费用要用百万日元也由我来负担。我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干到底为止。我来这里,是有自己的信念的,决不干背弃诺言、逃避责任、卑祛的事情。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结果他们给了我下面的回答:“既能这样信心十足,那就让大家来看看是不是有法子。”40日后,得到了下面的回音。
在外交部,向十二三个部门征求意见,得到了大家的承认。我的建议作为外交部的正式工作,被写入了外交部的正式文件中。将寄赠的书都送给日本的驻外使节、出版社以及作为访日的各种客人。之后,寄赠了精美的摄影集《嵯峨野》、《嵯峨野周道》各250册,合计1吨,装入特别订作的箱子,从发送预告到一切具体手续,无一遗漏地干好,这才发往外交部文化部。
我收到了外交部寄来的日本驻外机构173处的国别、大使馆、公使馆的名单,以及载有我个人的名字、来历、寄赠的目的的文件。我告诉有关人士,如果还有人想要的话,别管几本,都寄赠。不久,首先泰国有人希望追加寄赠,因为泰国大使馆想送几本到泰国的王室。并且还说,这些书已经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有意义地利用着。我从事这样的工作,到今年是第4年。
我本人直接到外交部联系,那是第一次。在这之前,通过一个课长,向外交部的其他部门,一直寄赠日本《六法全书》的英文版。那是10卷一式的高价的东西,想必文化部的人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这回事。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我的想法才被人接受。官僚授受我这样民间普通一人的建议,并且付之于行动,这样的事情确实是非常少的。最初,觉得是有些傲慢,但几年继续下来,他们对我的行为有所理解,现在的态度是与其说平等,不如说是非常谦虚地对待我。不是吹牛,我感到诚意是能相通的。同外交部的关系,一直以上述的形式持续到今。最初的年份包括追加部分,合计750册;第二年,合计350册;然后,250册,200册,每年大约都送这样数量的摄影集。
我经常向那位介绍人报告。有时,当他回到京都,相会时,他总是对我说:“冈松,外交部的人都特别高兴。”由此可知,外交部的人总算理解我了。外交部的人最不愿意那些追求报酬、具有商人想法的那类人,但那种人又非常多。外交部对我开始时是抱有警戒心的,但因为有前述的关系,我的提案被接受,与我希望的一样被使用下来。今后,坚信也将持续下去。与其说大张旗鼓不如默默地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能得到大的成功和大的发展。
京都大学
大约每年有50到近百的留学生从京都大学学成回国,在这些人的送别会上,送京都的风景影集每人一册。我向学生课提议,每年都干。主要是希望在日本的右都京都学成归国的外国人中,留下美好的思念,多多少少也对被称作经济动物的日本人的印象能有所改变。没有任何背景的我,把自费赠书的目的,还有对这本书的看法,全世界的人应该和睦相处等等内容,用英文写好,贴在书中。
在干这些事的时候,我起了这样的念头,不但寄赠给学生,还要赠给那些访问京都大学的外国人。我去京都大学希望其代劳。特别是,希望以京都大学校长的名义送给那些访问京都大学的外国朋友,并且无需任何答谢,但是如果是信件的话,将非常高兴地接受。我的建议得到了课长及职员的许可,由此被报告到校长那里,付之实施。这个建议在数日间得到了许可。我记得是在昭和六十年(1985)开始的,每年都进行寄赠。接受寄赠人的名单也由京都大学给我。
京都市
在画家上村松皇的文化勋章受赏的仪式上,我有机会同京都市市长今川相识。当市长祝辞完毕,在人群中立着的时候,我走上前去对他说,想让我的书能为京都市作一些事情。市长说“让我看看书”。翌日,我带着二册书送到市长秘书那里。两天后,市长接受了我的意见,说这是非常好的书,希望寄赠给国际交流课的人,我立刻寄赠了。之后,又追加寄赠了几次。今川市长经常以市长的名义,在出访时或对市政府的来宾赠呈。对方也大概是市长级别的人物,如巴黎、纽约市长等,或相当地位的人物,那些人的名单我也有。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的涉及范围是非常狭窄的,但借了市长的力量,扩大了影响,这些书能起到好的作用,使我感到高兴。
那时有人提出,不光是介绍嵯峨野,能有介绍京都市全貌的书寄赠就更好了。京都市给了1000万元的预算,刊行了以京都为名的摄影集。现在,以此为寄赠书。我两年间的寄赠能成为一个引子,使我感到非常高兴。此外,前年,《花鸟风月》等5册作为一集,向国际交流课寄赠了30集。
京都府
我虽非正式地向京都府、但向京都府里的西村室长提出了我的建议。我还是一身平常的服装,一人去了京都府厅。事后,西村对我说:当时以为来了个无事生非的人,还警戒三分。后来,西村理解了我的意思,称我为教师,开始敬仰我了。
因为以京都府的名义赠书时,有许多公务上的手续,西村便代为收管,每当和京都府的友好团体的交流活动结束的时候,进行寄赠。“这是京都的一位普通人士,自费赠给大家的书,喜欢的人可带走。”大家都非常喜欢我送的书,争着要,以至忘了别的礼物。这事一直持续到西村退休为止,共计3年,被寄赠者的名单我都收藏着。
三菱银行
在民间,因为三菱银行是我工作时的关系银行,所以,先从这里入手。当然,银行积极地予以配合。最初,我的公司作为赠书人被公开,我郑重地要求改为我个人的名义。但是,如果我不说我是这个银行的主要客户,别人就不容易理解。于是便和支店长一同到本社去说明,结果决定寄赠给三菱银行的各驻外机构。然后,再赠给那些重要的客户。大体,每年给外国部的本部长寄?500册,多时950册。银行说作为礼仪,将负担运费,附加条件是一定得到被赠者的名单。当时,从银行的会长那里领取了感谢信和有关寄赠的报告书。
其他赠书活动
昭和六十二年8月,在神户召开了法哲学和社会哲学的世界大会。我和这个专业没有关系,但通过奖学基金、赠书,基本上所有的参加会议的外国人都知道我的名字。最初的欢迎会和最后的送别会,我也参加了。日本的学者和来自世界各地的250名学者出席了会议,我被介绍给大家,并且作了简单的讲话。赠给每个从海外来的客人一册摄影集。翌年,在苏格兰召开的时候,也同在神户时一样寄赠了摄影集。我相信这些书都正在作民间大使。
以上的赠书主要是《嵯峨野》、《嵯峨野周道》以及其他日本的风景摄影集。
在文化方面,我把歌舞伎的面谱的豪华版,赠给文化厅10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32册,文学部和文学部图书馆各2册,同志社大学2册,东京大学2册,立命馆2册。还有《嵯峨野周边》。《隅》这本摄影集是价值20万的超豪华本,内容是:当演员由舞台下来到后台时,拓在和纸上的各演员的面谱的照片,是非常贵重的珍品,也是非常特殊的书,故以此为重点进行了寄赠。
--------------------------------------------------------------------------------
《在日本做生意》
(Ding Business in Japan)
与比较法研究中心
我也做了一些向外交部送书的事。送的书有日本《六法全书》的英译本共10卷,由纽约的马鸠·达出版社出版并向全世界发行,价格相当高。我虽然在法律方面是外行,但是,现在是经济显著发展的日本在世界上引人注目之时,所以,人们一定想知道日本的法律,于是斗胆地把这些书向全世界赠送。
我不是法律专家而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向别人赠送这些书,接受一方也许会感到惊讶,所以,我在一个时期曾一度加入财团法人比较法研究中心的一个小组里。于是向美国、中国和欧洲各国的一些人赠送书。从比较法研究中心得到赠书的是下面114人:
 
赠送《在日本做生意》名单
(寄赠日期·国名)
1. Professor James M. Ham
president, University of Toronto
Toronto, Otario M5S 1A1, CANADA加拿大
1982.3
2. Professor Douglas T. Kenny,
Presiden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8, CANADA加拿大
1982.3
3. Monsieyr Andre Ros
驻日フランス大使馆
溜池东急ビルディンゲ
107 东京都港区赤坂一丁目一―一四
电话 (03)3584-7251
Attne.: Mr. Jacques Torregrossa,
Assistant Commercial Attache
1983.10.13
4. Dr.Klaus Blech
驻日ドィツ连邦共和国大使馆
106 东京都港区南麻布四丁目五-一O
电话 (03)3473-0151
Atten.: Mr. Guy Feaux de la croix, Second Secretary
1983.10.13
5. Sir Neil Currie
驻日ストラリァ大使馆
108 东京都港区赤坂一丁目九-一三
电话:(03)3582-7231 Atten.: Mr. David Spencer,
Commercial Counsellor
1983.10.13
6. Ambassador Barry Street
驻日カナダ大使馆
107 东京都港区赤坂七丁目三―三八
电话:(03)3408-2101
Atten. Mr.Ronald Maclntosh, First Secretary
1983.10.13
7. Sir Hugh Cortazzi
驻日ィギリス大使馆
102 东京都千代田区一番町一
电话:(03)3265-5511
Atten.: Mr. David Love, First Secretary
1983.10.13
8. Mr. Laurens Jan Brinkhorst
驻日EC委员会代表部
102 东京都千代田区三番町八-一七興和25ビル
电话:(03)3239-0441
Atten.: Dr. Wolfgang Page
1983.10.13
9. 草岛次男先生
国际交流部长JETRO International Lounge
105 东京都港区虎ノ门二丁目二-五
电话:(03)3582-5511
1983.10.13
10. Profesor Dr. Iur Sookin Huang(黄 迪仁)
School of Law,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eoul S.COREA(南朝鲜)
1983.10.13
11. Professor Manfred Rehbinder
Faculty of Law, University of Zuerich
Raemistrasse 71, Zuerich 8006, SWITZERLAND瑞士
1983.11.14
12. 伊集院明夫先生
情报文化局海外广报课
外务省
100 东京都千代田区霞ガ関二-二-一
电话:(03)3580-3311
1983.11.14
13. Japan Information Culture Center
Embassy of Japan
917 19th Street, N.Y., Washington D.C., 20006 U.S.A.美国
1983.11.14
14. Japan Information Center
Consulate-General of Japan
18th Floor 400 Park Avenue, New York, N.Y.10022 U.S.A.美国
1983.11.14
15. Japan INformation Center
Embassy of Japan
9 Grosvenor Square, London WIX 9LB U.K.英国
1983.11.14
16. Mission du Japan
aupres des Communautes Europeennes
Avenue del Arts 58, 1040 Brexelles BELGIOUE比利时
1983.11.14
17. Professor Andre Tunc
Centre D’Etudes Jurisdiques Comparatives, Sorbonne,
14 Rue Cujas, 75231 Paris Cedex 05 FRANCE法国
1983.11.30
18. Professor Manfred Rehbinder
Nr. 8, Konviktstrasse 10a, Freiburg B.R.D.
1983.12.27
19. Mr. Osamu Yamada
c/o Bank of California, 400-Cali Street 19 Floor,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94104 U.S.A.美国
1983.12.27
20. Consulate-General of Japan
1601 Post Street,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94115 U.S.A.美国
1984.3.6
21. Consulate-General of Japan
36th Floor, CAGA Centre, 8-18 Bent Street,
Sydney, N.S.W. 20000 AUSTRALIA澳大利亚
1984.3.6
22. Professor J.F. Burrows
Dean of Law Faculty,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Christchurch 1 NEW ZEALAND新西兰
1984.3.26
23. Professor Dr. Hab. Jerzy Lewandowski
Director of the Law Center
Central School of Planning and Statistics
Warsaw, Poland Al. Niepodleglosci 164 POLAND波兰
1984.4.3
24. Professor Brian Coote
Acting Dean Faculty of Law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Private Bag, Auckland NEW ZEALAND新西兰
1984.6.14
25. Herrn Dr. Landfermann
Bundesjustiz-ministerium
Heinemann str. 6, Bonn B.R.D.
1984.7.3
26. Professor Guo Shoukang(郭寿康)
Law Department of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R.P.C.(中国)
1984.8.7
27. Professor G. Grasmann
University of Wuerssburg
87 Wuerssburg, Ludwig str. 6 B.R.D.
1984.8.7
28. Professor Dr. Wolfgang Kartte
Chief Federal Cartel Office
Mehringdamm 129, 1000 Berlin 61 B.R.D.
1984.9.10
29. Professor John Mackinolty
Dean of Faculty of Law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173-175 Phillip Street, Sydney 2000
N.S.W., Australia, 2006 AUSTRALIA(澳大利亚)
1984.9.28
30. Professor Dr. Kalman Kulcsar
Department of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1051 Budapest, Roosevelt ter 9. HUNGARY(匈牙利)
1984.10.5
31. Assistant Professor Percy R. Luney
Jr. Assistant Dean
North Carolina Central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Durham
North Carolina U.S.A.(美国)
1984.11.16
32. Dr. Arpad Bogsch
Director General, WIPO Headquarters
1211 Geneva 20 SWITZERLAND(瑞士)
1985.1.29
33. Mr. Minoru Endo
Consul General Mission Permanente du Japon aupres
des Organisations Internationales a Geneve
10, Avenue de Bude, 1202 Geneve SWITZERLAND(瑞士)
1985.2.1
34. 张国华教授
法律系系主任,
北京大学, 北京 P.R.C.(中国)
1985.7.15
35. 季卫东
法律系研究生
北京大学, 北京 P.R.C.(中国)
1986.1.10
36. 肖永真
国务院法制局
北京市, P.R.C.(中国)
1986.9.10
37. 王家福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北京, P.R.C.(中国)
1986.9.18
38. 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大使馆.
北京市建国门外日坛路七号 P.R.C.(中国)
1986.10.16
39. 任继圣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法律事务中心
北京市东交民巷三O, P.R.C.(中国)
1986.11.25
40. Ambasciata del Giappone
Via Quintino Sella 60.00187 Rome ITALY(意大利)
1987.6.23
41. Ambassade du Japon
7 Avenue Hoche, 75008-Paris FRANCE(法国)
1987.6.23
42. Japanische Botschaft
Bundeskanzlerplatz, Bonn-Center HI-701 5300 Bonn 1 B.R.D.
1987.6.23
43. Trade Training Center
22/77 Rachadapisek Rd, Bangkhen.
Bangkok 10900 THAILAND(泰国)
1988.2.29
44. 孙琬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制局局长
北京市 一七五O信箱 P.R.C.(中国).
1988.5.20
45. 温元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教授
安徽省合肥市 P.R.C.(中国)
1988.5.20
46. Anatolii Alexeevich Logunov
Rektor Moskowskogo Gosudarstvennogo Universiteta
117234, Moskwa, B-234, Leninskie Gory
U.S.S.R.(苏联)
1988.8.22
47. Stanislav petrovich Merkuriev
Rektor Leningradskogo Gosudarstvennogo Universiteta
199034, USSR, Leningrad
Universitetskaia Naberejnaia dom 7/9
U.S.S.R.(苏联)
1988.8.22
48. Viktor Vasilievich Skopenko
Rektor Kievskogo Gosudarstvennogo Universiteta
USSR, 601 Kiev, 252033 GSP, Vladomirskaia, 64
U.S.S.R.(苏联)
1988.8.22
49. Nikolai Nikolaevich Solovyev
驻日ソビエト社会主义共和国连邦大使
106 东京都港区麻布台一-一-二
1988.8.22
50. Dmitry Nikolaevich Gorbunov
大阪ソビエト社会主义共和国连邦总领事馆总领事
560 豊中市西绿ケ丘二-一-一
1988.8.22
51. Yu. V. ジニン
大阪ソビエト社会主义共和国连邦总领事馆副总领事
560 豊中市西绿ケ丘二-一-一
1988.11.8
52. Naroduyh Deputatov
Ispolnitelnyi Komitet Leningradskogo Gorodskogo Soveta
Isaakievskaya Pi., d.1, Leningrado U.S.S.R.(苏联)
1988.11.8
53. Inflot, Glavnoe Morskoe Agentstvo
Gapsalskaia, Pi., d.1, Leningrado U.S.S.R.(苏联)
1988.11.8
54. Inturist, Akcionernoe Obscetvo
U1, Rakova, d.7, Leningrado U.S.S.R.(苏联)
1988.11.8
55. Soiuspushnina, V/O
Moskovskii prosp., d.8, Leningrado U.S.S.R.(苏联)
1988.11.8
56. 韩沐新
中国金融学院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六号 P.R.C.(中国)
1988.11.14
57. 冯大同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 P.R.C.(中国)
1988.11.14
58. 江平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四一号 P.R.C.(中国)
1988.11.14
59. 胡鸿高
上海复旦大学法律系
上海市邯郸路二二O号 P.R.C.(中国)
1988.11.14
60. 李京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北京 P.R.C.(中国)
1988.11.14
61. 沈宗灵
北京大学比较法与法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北京 P.R.C.(中国)
1988.12.9
62. 周晓燕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条约法规局
北京市东长安街二号 P.R.C.(中国)
1988.12.9
63. 肖贤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北京市沙滩北街一五号 P.R.C.(中国)
1988.12.9
64. 丁建祥
中信律师事务所
CITIC大厦二阶
北京市建国门外大街一九号 P.R.C.(中国)
1988.12.9
65. 田锡苓
北京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副主任
北京市正义路二号 P.R.C.(中国)
1988.12.9
66. 蒋溪林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
北京市黄寺大街人定湖北巷一一号 P.R.C.(中国)
1988.12.9
67. 龚雁梓
北京市建国门外高碑店北路六号 货乡高寓一二O三 P.R.C.(中国)
1988.12.9
68. 王维克
北京市旅游事业管理局
北京市崇文门饭店一二一三 P.R.C.(中国)
1988.12.9
69. 廖列平
香港 中国新华社驻香港办事处
Hong Kong (中国 香港)
1988.12.9
70. 陈鲁涛
深圳对外经济律师事务所
广东省深圳国际商业大厦北座四O八 P.R.C.(中国)
1988.12.9
71. Mr.Pavlov V. P.
The Trade Representative of the USSR in Japan
108 东京都港区高轮四-六-九
1989.1.9
72. Mr.Karpushkin G. M.
Japanese Department,
The Consular Department of
the Soviet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108200, 32/34 Sennay-Smolenskay sq.
Moscow U.S.S.R.(苏联)
1989.1.9
73. Mr. Chijov L. A.
Chief of the Department of
Pacific and South-East Asia countries of
the Soviet Ministry od Foreign Affairs
108200, 54 Arbat st., Moscow U.S.S.R.(苏联)
1989.1.9
74. Mr. Akhromovich R. T.
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Asia and Africa contries
103009, 18 Marksa str., Moscow U.S.S.R.(苏联)
1989.1.9
75. Mr. Kudryavtsev V. N.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State and Law SA USSR
121019, 10 Frunze str., Moscow U.S.S.R.(苏联)
1989.1.9
76. Mr. Peresypkin O. G.
Rector of the Diplomatik Academy
53 Ostojenka str., Moscow U.S.S.R.(苏联)
1989.1.9
77. Mr.Ledentsov Yu. P.
Chief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Connection with Capitalist countries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Economic Affairs
108200. 32/34 Sennay-Smolenskay sq.,
Moscow U.S.S.R.(苏联)
1989.1.9
78. Mr. Menaker P. A.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 Exploration,
FESC SA URSS
680028, 22 Serichiva str., Habarovsk City
U.S.S.R.(苏联)
1989.1.9
79. Mr. Hideaki Ueda
Information Section, Embassy of Japan
Kalashny Pereulok 12, Moscow U.S.S.R.(苏联)
1989.1.9
80. 蓝明良
法律出版社社长
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二三号院六号楼 P.R.C.(中国)
1989.1.12
81. 任建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北京市东交民巷二十七号 P.R.C.(中国)
1989.1.12
82. 刘之
海通经济联合总公司经理
上海市延安东路一四五四号五O八室 P.R.C.(中国)
1989.1.12
83. 张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政策研究室主任
北京市东交民巷二十七号 P.R.C.(中国)
1989.1.12
84. 董璠舆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法研究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四十一号 P.R.C.(中国)
1989.1.12
85. Professor Dong Shizhong
East Asian Legal Studies Program, Harvard Law School
Pound Hall 426, Cambridge, MASS. 02138 U.S.A.(美国)
1989.4.10
86. 夏华
上海联合律师事务所
上海市国权路五七九 P.R.C.(中国)
1989.4.10
87. Mr. G. P. Isser
驻日ィンド大使馆,consul
102 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南二-二-一一
1989.7.24
88. 段瑞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政策法规司
北京市三里河五十四号 P.R.C.(中国)
1989.11.10
89. 谭文玑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
北京市三元桥五里沟甲四号 P.R.C.(中国)
1989.11.10
90. 郭阳
北京市三元桥霞光里一一号 P.R.C.(中国)
1989.11.10
91. 蓝晓玫
北京市中山公园水谢 P.R.C.(中国)
1989.11.10
92. 陈能本
广东省广州市仓边路二十六号 P.R.C.(中国)
1989.11.10
93. 蔡和斌
北京市东交民巷三O号 P.R.C.(中国)
1989.11.10
94. 谭深
北京市西城前海北沿一八号 P.R.C.(中国)
1989.11.10
95. 邓辉
北京市二一二三信箱出口部 P.R.C.(中国)
1989.11.10
96. 俞红鹰
江西省九江仪表设计二所 P.R.C.(中国)
1989.11.10
97. 谢思敏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七八号信箱五-三O六
北京市和平街北口惠新里 P.R.C.(中国)
1989.11.10
98. 段秀萍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P.R.C.(中国)
1989.11.10
99. 宋正友
吉林省教育学院 P.R.C.(中国)
1989.11.10
100. 李川林
市建委物资供应公司
张家港市环城东路二三号 P.R.C.(中国)
1989.11.10
101. 张志铭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北京市鼓楼西大街甲一五八 P.R.C.(中国)
1989.11.10
102. 覃辛
北京市二七五信箱六八分箱 P.R.C.(中国)
1989.11.10
103. 王元
北京市张自忠路中甲六号南楼一单元四O二号 P.R.C.(中国)
1989.11.10
104. Mr.Sarantsev S.A.
Chairman, USST Iniurcolleguia
5, Gorky Street, Moscow, 103009 U.S.S.R.(苏联)
1989.11.14
105. Mr. Dmtry N. Gorbunvo
ソビエト社会主义共和国连邦驻大阪总领事馆总领事
560 豊中市西绿ケ丘一-二-二
1989.11.14
106. Mr. Victor V. Denisov
Chairman of the Soviet-Japan House,
Vice President of the Soviet-Japan Society
4 Serov Street, Centre, Moscow, 101813 U.S.S.R.(苏联)
1989.12.4
107. Mr. Alexandr V. Sharov
ソビエト社会主义共和国连邦驻扎幌总领事馆领事
005 扎幌市南一四丁目西一二
1989.12.4
108. Mr. Victor V. Sladkov
ソビエト社会主义共和国连邦驻大阪总领事馆领事
560 豊中市西绿ケ丘一-二-二
1989.12.4
109. Mr. Jingsheng Li
437 M St. N.W。BEST, Washington D.C. 20001
U.S.A.(美国)
1990.2.7
110. Professor Pichet Maolanond
Japanese-Thai legal Research Institute
CCT Building 7th fl., 109 Surawongse, Bangrak
Bangkok 10500 THAILAND(泰国)
1990.2.7
111. Division of Lapan,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rperation
Attn: Mr. Jin Jianm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54, San-Li-Road, Beijing #100862 P.R.C.(中国)
1990.3.30
112. Mr. Chrnchai Sawangsagdi
Acting Director of the Law Drafting
Division Office of the Juridical Council
The Chang Wang Na. Bangkok 10200
THAILAND(泰国)
1990.3.30
113. Mr. J. J. M. Van Moorsel
Director Business Unit International Telecom
P.O. Box 30150, 2500GD The Hague NETHERLANDS(荷兰)
1990.8.32
114. 李毅多
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所 P.R.C. (中国)
(截止于1990年10月15日)
 
第115、第116名是瑞典奥斯陆大学和挪威的专家提出希望得到此书,目前正在联系之中。
国与国之间发生纠纷的时候,要根据各国不同的法律处理。例如,对方国家的法律如何解释,就有必要进行比较研究。现在是世界上各国法律比较研究的非常重要的时代。在此,应该考虑到让人们研究日本的法律。我不断听到收书人说他们对此书非常珍视。
昭和五十六年10月1日,日本第一个财团法人比较法研究中心在京都创立时,我出了很大力。在中心成立之前,我提出无偿提供私有土地2500平方米。后来这个提议虽然取消了,但在中心创立的时候我捐赠了500万日元。在中心成立两周年之际,我又赠送了摄影集《嵯峨野》120册以表祝贺之意。中心创立已近10年。
现在,比较法研究在全世界都很重要,我考虑到在中国的北京大学设立这样的研究中心。通过中国的朋友给中国政府提出建议,与政府交涉后做出决走。费用先支付15000美元,后来又追加,共计3万美元。
昭和六十二年10月,中方为表感谢之意,给我发出邀请信,希望我在合适的时侯访问中国。我花了十几天时间接受了邀请。中方有一个教授陪同我,在此期间还派了一辆车让我在各处参观。我是把中国做为日本文化的渊源来看的。回来之后,我给中方的信中写道:“接受了中国人民的好意,我参观了贵国文化中自己十分想知道的地方。我通过亲眼所见,认识到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源头,这是非常好的事。我从心里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示佩服。这期间更宝贵的是,贵国人民给了我无限温暖,这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美好的人间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将传给我的子孙,今后我们将非常重视、不断发展我们之间的关系”。对方收到信后很高兴。
此后,在中国人参加的晚会上,我把译成中文的信给他们看,他们非常高兴。另外,我在晚会上又讲了只言片语的中国话,中国人很高兴。
我还向中国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寄赠了相当数量的教材、日语录音磁带和书。学院使这些东西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真是一件好事。
--------------------------------------------------------------------------------
 
父亲的去世
在本书开头我谈到过父亲,下面我想讲一下迎接人生终点时的父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
父亲直到93岁,一直在菜园里种菜。后来逐渐感到腿软,没有力气,就做在田间推母牛车的工作。在田间一边劳动,一边与农作物无言地对话。
但是有一天,他的腿完全不能动了,在家里倒下来了。意识到死期临近,清楚地意识到做家长的责任的父亲,把家里的人都叫到枕边,用尽最后的力气正坐起来,用手指着以母亲为首的全家说:“此后还要请你们多多关照,”就深深地低下头,安静地躺下了。这刻骨铭心的感动使我终生难忘。此后,一直到去世的那一天,连一滴水也未喝,那是因为他极力避免给别人添麻烦。直到临死之前,在儿孙们来探视之时,他都给每个人赠言,那个样子很了不起。
大约在去世的前一周的一天里,父亲没有力气地对我说:“我的一生中,70多岁时是最光辉最充实的时候。”我问:“为什么?”父亲接着说:
“到死为止,充实地生活的方法是很好地继续保持气力、体力和智力。由于我自觉地努力,使我在70多岁时还能充实地生活。只是一般的努力还不行,要不惜以比他人几倍、几十倍的努力去学习来迎接70岁。现在想起来,这就是最光辉的意思。”
那时,60多岁的我还不能真正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不久,我自己也70岁了,又重新考虑这个问题,心中豁然开朗。现在的时代,说起70岁,并不是令人吃惊的年龄,但当时的70岁已经完全是老人了。因而我想,能说出这祥的话很了不起。他一直到晚年的最后时刻,始终使自己充实地生活,不断向衰老抗争,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只是过普通的日子不行,要以他人数倍、数十倍的努力继续学习,以这种思想做指导的父亲的人生哲学,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93岁去世的父亲在还健康的时候,与三位比他年轻的当地妇女在路上相遇,他说:“我现在没什么可说的。孩子们都长大成人,各自活跃在社会上,这是我最高兴的。虽然不能说是完美无暇,但也不令人担心。作为父亲我满足了。这样死了的话,也是幸福的。”父亲去世后,此话传到我耳朵里,对于不担心不太孝顺的孩子、开始在那个世界旅行的父亲,我非常感谢。
父亲的父母于大正九年(1920年)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双双去世。后来的52年中,父亲的妻子、孙子、曾孙子都非常健康。父亲这样顺利地活下来,这是最令人满意的事。我想,全家都健康地活着,是最好的事,以像父亲一样的满足和感谢的心情迎接死亡是最幸福的。
忌日,我记录下对父亲的思念:
昭和四十六年6月3日零晨2点过后,父亲满93岁无疾而终,安心地长眠了。终生坚信自己的信念,静静地与这个世上的人告别,开始了永眠的旅程。父亲再也不会回到这个世上来了。在父亲的死这样的严峻的事实面前,留下的我应该悟到些什么呢?现在我要认真地思考。
直到现在,我才对一直不理解的人间的尽头“死”的意思开始理解了。生命是有限的,但在坚信自己的正确的信念的基础上精神饱满地生活,直到天寿完结的时候,从生到死的过模实际上是一个淡淡的进程。所以,活着是超越于生死的过程。死不单纯是一个观念。
父亲的死向我显示了这些。父亲把自己的死,作为一个战胜一切的宝或力量以及一个确定的哲学,给我们留下来了。我也在一定的时候必然迎接死亡。我将珍视父亲无言地遗留下来的东西,使自己继续的“生”更加充实。我也要橡父亲那样为了迎接死,精神饱满地为社会上的人们尽心尽力。
在父亲的灵前,我叩头发下了这样的誓言。
--------------------------------------------------------------------------------
 
选定的道路
每天的行动都应是为他人奉献。有了更大的理想就为这个理想努力吧。年龄上的头脑和体力的衰老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是勉强地与此抗争,而是不懈怠地做着相应的努力。死后奉献遗体,对这个世界做贡献世是好的。不要开追悼会,不要安葬于土也是好的。虽然不知死后的道路如何,如果真有地狱和天堂的话,即使自己进了地狱,也要为从那里爬出去而做努力。我并不企望无端地进入天堂去享乐。
世上有善良的欲望,丑恶的欲望和在这两者之间的欲望。我现在属于哪一个世界尚未可知,但至少要不懈地努力地向着善的世界靠近。
我每天过着简朴的生活。饮食方面,每天就是米饭、蔬菜、水果、牛奶、奶酪,此外不吃其他东西。虽然没有不爱吃的东西,但除此之外不吃其他东西。吃得过多会毁坏身体,应该做的事不能做,那当会很遗憾。为维持生命摄取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以保护健康。当然,虽然有避免浪费的意思,但决不是想省钱、存钱留给孩子,而是尽可能地把自己得到的东西还原于社会。这一点家里的人都理解。虽然钱是方便的东西,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有了钱可以做,但是钱却不能买人心。能够感动人的,是钱以外的更重要的东西。
我的理想是在每天自然的生活中成为能够给人以感动的人。
年岁小的时候就不用说了,进入社会以后,每当我遇到绝望状态时,总有人伸出援助的手,我是接受别人的恩惠从绝境中脱出,才活到现在。如果把这些恩惠铭记于心的话,为什么为了自身的享乐而无端地浪费时间和金钱呢?我一直在想把这些恩惠不分内外完全还原于社会。
人固然根据各自不同的想法生活,对于他人的行动绝不会去批评,自己做的事也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是对我来说,却有必须这祥做的信念和与之相应的心。探索时当然有许多错误,被别人看到了,受批评的时候也有。自己没有的东西别人给予了,那个人必定是老师。我就是这祥被别人教育着不断前进的。
据说人在晚年,年之间能产生非凡的思想。我认为这时学到的东西是这个人一生集大成的东西。因此,如果气力和智力可能的话,应以此为社会进一步做出贡献。我至死以这种好的生活态度约束自己。
现在,社会福利并不能给所有有困难的人以帮助。比如不考虑发挥定期退休的人的才能,不考虑有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并有充分行动力的人,是很浪费的事。只从数字上考虑老年人口增加的问题,是个极大的错误。让这些人发挥作用的方法有许多,希望有心的政治家认真地去考虑。
--------------------------------------------------------------------------------
 
抱负
每天早晨7点钟前,我呼吸着新鲜空气去散步,与行人互致问候。天长日久形成了温暖的人际关系,身心得到完全放松。有了健康就会有健全的思考。这是最大的福气。
我现在向国外赠送很多书,介绍日本的美丽和文化,不断地增加人们对日本的美好的印象,对此,我怀着年轻人那样的热情在努力着。从年轻的时候起,只要有时间,我就常常考虑怎样做才最有效,虽然没有得到具体答案,但我认为从父亲的人生中学到了。
偶然,在京都的一个出版社看到了以京都风景为题材的美丽的照片集。书与衣服及日常用品不同,它反映着深刻的文化。翻阅的人定会十分欣喜而且会长期保存。想到此,把自己仅有的钱做这种有效的事情很好,于是下定决心,立即行动。这是我现在全心全意做的事情,而且今后,在有生之年,打算继续发扬光大。
与谁都可以成为很好的邻居,对任何人都尽可能地、敞开心扉迎接他们,并且想进一步把这种心情向全世界扩大。去与世界各国的人接触,播撒文化的种子。让它发芽、开花。让感人的花超越国境开放。这就是我的理想。
我祈祷我死后,继承这一遗志的人出现。就此搁笔。
--完
--------------------------------------------------------------------------------
 
不是后记的后记
承蒙大家读我的拙作自传,诚惶诚恐。
本来我应该写一个后记,但正如自传中所记载的那样,1987年4月社会哲学、法哲学世界大会在神户召开,担任大会组委会事务局长的青山学院大学法律系教授的佐藤节子先生给我寄来一封信,请允许我在此转载此信及我的回信,权且做为本书的后记吧。
 
冈松庆久
1991年5月吉日
 
冈松庆久先生:
前几天收到您赠送的《四季的花》,真不知如何感谢才好。
每一幅画都是那么美丽,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艺术的照片。我反反复复地不知看了多少遍。每看一次都使我灵魂净化,使我与自然交融到一起,或者说使我仿佛看到幼时的风景,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我一想像到外国客人得到这本画册时那惊喜的样子,就情不自禁地高兴起来。
又接到了从新彩色照像印刷公司寄来的复印件,由此得知冈松先生的人生观及基于这一人生观而做的许多事情,令我十分感动。我想像着您的形象,并期待着有一天能见到您。希望您保重身体,取得更大的成就。衷心期望您能长期指导我们。谢谢您对我们的厚赠。
 
敬具
 
佐藤节子
1987年5月29日
 
回信
 
佐藤节子女士:
感谢您的来信。得知您对我赠给你们的照片集的美丽能很好地吸取,我非常高兴。
我期待着通过书能使万人共享欢乐。至今为止,已将近万册的画册赠送给国内外的朋友。美丽的画册和音乐、文学及其他优美的艺术一样,能够给读者以美好的享受。我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市民,通过不断地、广泛地赠送这种画册,能使海外对日本人的严厉的目光变得柔和一些,这也是我的期望之一。我也收到了册后寄来的欣喜的信,真可以说,美丽的画册在无言之中起到了民间外交、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大使的作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许多朋友也在各自的立场上为此而努力。我只不过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人而已。我非常珍视通过美丽的画册而结成的友好关系,并希望今后不断增加这种关系。
最后,衷心期望您更加活跃和幸福。
 
敬具
 
冈松庆久
1987年6月11日
--------------------------------------------------------------------------------
令人感动的人——高木太郎
 
人怀大志,朝着目标充满热情地行动时,其真挚的姿态,使周围人感动。
我在冈松庆久先生身上看到了这一点。在与冈松先生四五年的交往之中,我被他和年轻人一样燃烧的热情和浪漫以及随之而来的行动力而极大地感染,不知不觉之中,我感到自己看待世间的眼光朝着与至今不同的角度慢慢展现开来。
我从20多岁时起就从事彩色印刷的工作。一心一意努力生产好的制品,至到今日,我从内心感谢我得到了冈松这样令人尊敬的老师。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时常有见到各界名流的机会,在这祥一些场合,我听到许多人,包括京都府知事、银行的分行长等,异口同声地称颂冈松先生的行为,因此,我下决心请冈松先生执笔写自传。我再三劝犹豫不决的冈松先生,但冈松先生说没有时间。我尊重他的意见,考虑了最合适的方法,帮助他完成了此书。编辑本田福美子女士负责统稿,在此对她表示感谢。
此书内容记录了至1988年为止他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活动。此后,冈松先生的行动范围更大更广。今年,明年立有更大的目标,“播种”的工作正在踏踏实实地进行。
不要职称,不要背景,始终作为普通市民的一员,超越自己,超越世间,只要活着,就一直走自己选定的道路。这就是冈松先生。
冈松先生今年77岁,中等个头,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他虽然老说:“我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他内心深处的信念是从不动摇的。
希望他更加健康矍铄,做为我们后进者的师表,更加活跃。
 
新彩色照片印片印刷株式会社
董事长高木太郎
 
Message
Love for one's neighbors doing everything in one's power for one's neighbors; this kind of love without thought of compensation is a beautiful thing in this world and can bring about peace.
Okamatsu Yoshihisa is convinced of this and has been scattering the tiny seeds of culture on the soils of the world. The day when some of those seeds are bound to sprout , flower and bear fruit can be far away.
This is his dream,a romantic notion perhaps.That all the peoples of our one world be free from sorrows is my own strongest wish.
May 17.1991
Takagi Taro
--------------------------------------------------------------------------------
《播种》中文版译后记
冈松庆久先生是位值得尊敬的日本社会事业家,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虽已步入80岁高龄,仍以挚诚的态度和年轻人一样的火热之心,全力从事旨在“向世界播种爱的种子”的民间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抱有特殊的深情,为着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为着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不懈地做着自己的贡献。他执著地追求塑造美好的心灵,以“每天的行动都应是为他人奉献”、“把自己得到的东西还原于社会”为生活哲学,并努力地付诸实践,被人们誉为“令人感动的人。”
《播种》一书是冈松庆久先生的自传。书中以朴实的文字,记述了他的幼年、中青年时期的成长道路和种种经历,以及他的“他人第一、奉献第一”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书中还以大量的感人事例,介绍了他晚年正在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介绍了他的理想、对人生的见解以及为了“让感人的花超越国界开放”所作的努力,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人类文化,自觉提高和充实自己,并将所学和积累的一切贡献给未来和社会的高尚思想境界,体现了一位有远见的老人的广阔胸怀。
我们为能把这本书介绍给中国读者深感高兴。我们深信,《播种》中文版的问世和传播,不仅有助于中日文化交流,而且会使中外读者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先生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我们水平所限,译文中的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译者
1992年6月30日